摘要
arXiv:2504.00615v1 宣告类型: 新
摘要: 鉴于对负责和可信赖的教育人工智能的需求,本研究从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的角度评估了符号、次符号和神经符号人工智能(NSAI)。我们在平衡和不平衡的自我调控学习数据集上进行了详细的实验,这些数据集来自爱沙尼亚小学生,预测的是七年级数学国家考试的表现。结果显示,符号和次符号方法在平衡数据集上表现出色,但在不平衡数据集上难以识别低成就者。有趣的是,符号和次符号方法在决策中强调的因素不同:符号方法主要依赖于认知和动机因素,而次符号方法则更加关注认知方面,学习的知识以及人口统计变量性别——但两者很大程度上都忽略了元认知因素。另一方面,NSAI方法表现出以下优势:(i) 在平衡数据集和不平衡数据集中都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,因为其符号知识组件弥补了代表不足的类别;(ii) 在决策中依赖于一个更综合的因素集,包括动机、(元)认知和已学习的知识,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理论基础坚实的可解释性框架。这些对比的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仅依据预测性能下得出结论之前,需要对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全面的比较的必要性。它们还强调了混合的人性化设计NSAI方法的潜力,以解决其他人工智能家族的局限性,并更接近负责的人工智能教育。具体而言,通过使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人工智能设计,NSAI将学习到的模式与理论构念对齐,纳入动机和元认知等因素,从而加强了教育数据分析的可靠性和责任性。